本网以宣传国情国力、关注民生民意为宗旨,为基层提供学习交流、信息咨询服务,系全国信息资讯服务类门户网。
编辑:朱小姐 投稿邮箱:gqdtck@163.com
中国国情在线

《印象•丽江》让丽江印象更美好

来源:新华网 浏览:519 发布时间:2009-06-20 08:56

     《印象·丽江》演出现场(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海宁摄

      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原生态大型实景巨作《印象·丽江》,从2006年开始在海拔3100米的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脚下上演至今,演出已达1400多场。这部大型实景巨制,至今已让130多万人领略了丽江独特的民族风情。

                       《印象·丽江》演出现场(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海宁摄

                  演员在表演马帮与赶马人(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海宁摄

              演出中,1500个观众席位座无虚席(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海宁摄

      新华网昆明3月31日电(记者 陈鹏) 以雪山做背景、用蓝天做幕布,每天在丽江蓝月谷剧场亮相的《印象丽江》打动着八方来客。2009年以来,这台大型实景演出的观众总量比去年同期递增200%,张艺谋的招牌加上丽江少数民族原生态使之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旅游文化产品中的精品。

      穿越《印象丽江》雄浑的歌舞,不难窥探出一条清晰稳健的品牌战略之路。

      旅游文化的新经典

      3月的蓝月谷剧场“人满为患”,玉龙雪山在不远处直插蓝天,土红色圆形舞台裸露在阳光下,空气中有酒味、花香和马匹牲口的浓烈汗味;雄壮的鼓点响起,纳西族、藏族、白族、彝族、苗族、普米族等10个丽江世居少数民族520名演员及100多匹丽江矮马冲入剧场,他们奔跑、吼叫、高歌、喝酒、划拳、恋爱、殉情……

      掌声此起彼伏,演出分为《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六大章节。在彻底打破室内剧场形式之后,这台置身露天的大型原生态演出显示出强劲的艺术张力,向人们讲述着逼近真实、逼入内心的“丽江史诗”。

      《印象丽江》公演快3年了,3年来它风雨无阻,已逐渐成长为丽江当地最负盛名的旅游文化演出之一。有游客认为,来丽江如果不看一场《印象丽江》就像没逛古城、没登玉龙雪山一样遗憾。来自北京的张娴表示,她是听朋友介绍慕名而来,“不虚此行。明年我还来丽江,来丽江还来看《印象丽江》”。和她在同一个旅行团的王俊龙表示,他已经是第二次观看《印象丽江》了,感觉依然震撼,“如此近距离接触丽江文化,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印象丽江》的出品方,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公司负责人徐涌涛透露,2009年《印象丽江》客流量递增200%,成为金融危机以来“逆势飘红”的文化产品之一。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承认,短短3年,《印象丽江》在云南文化版图中的分量日益增加,“为丽江乃至云南的旅游业注入了鲜活的文化要素”。

      品牌之路

     “《印象丽江》的诞生很偶然,有点无心插柳。”徐涌涛介绍,2004年11月,张艺谋来丽江拍摄新片《千里走单骑》,丽江有关领导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将张艺谋的品牌效应发挥到极致?除了电影,为何不把丽江文化与张艺谋充分嫁接?当时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刚问世不久并大获成功,于是丽江也想让他打造一台相似的“印象产品”。

      据说张艺谋开始并不热衷此事,因为当时丽江旅游演出市场上已经有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产品,后来他的电影得到丽江鼎力支持,深为感动的老谋子最终携手老搭档王潮歌、樊跃打造了《印象丽江――雪山篇》。徐涌涛介绍,该项目总投资8700万元,张艺谋及其团队先后在16个乡村物色“农民演员”,最终历时1年多编排完成,2006年7月23日,《印象丽江》正式对外公演,“第一次演出就把很多观众镇住了”。

      《印象丽江》逐步成为文化产业与名胜景区结合的范例。张艺谋认为,实景演出要给观众一种与山水、与文化互动的空间。而巍峨的玉龙雪山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比它更棒的“现场”吗?

      业内更愿意用两大品牌的碰撞形容这次合作:品牌张艺谋加品牌雪山,诞生出新的品牌;关键是,粗犷原始的《印象丽江》再次弥补了丽江原生态文化挖掘不足的短板,它白天的演出也巧妙避开了众多的晚间产品并且形成有益互补,为“品牌效应”留足了空间。

      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公司为维系这个品牌不遗余力。徐涌涛说,企业吸纳了大量专业人才,也对演职人员进行了苛刻的培训,并果断改变宣传策略,直接将广告推向客源地,将演出纳入组团社行程之中――在一个高起点上,《印象丽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非专业实景演出,也是继《印象刘三姐》之后再获成功的“印象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品牌化

      徐涌涛认为,“品牌化”是文化产业发展及抵御金融危机的必然,“危机会给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带来一定影响,但只要你是品牌,是历经考验的文化精品,观众还是会欢迎和接受。同时,文化品牌的吸纳效应、多极效应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品牌化”对地方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09年3月,《印象丽江》累计演出1300多场,销售门票100多万张;2008年共接待观众60多万人,门票收入6700多万元,创造利税3000多万元,实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精彩突围。

      “品牌化”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参加演出的1000多名演员来自当地村庄,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的人均月收入达到1500元,相当于当地一个家庭全年的收入;舞台上的100多匹马也来自附近一个彝族村庄,公司每月为每匹马支付700元饲养费用,这些马也被当地戏称为“印象公务员”……

      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银认为,《印象丽江》也为丽江这一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地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它将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形成的催化剂、粘合剂和稳定剂。

      如今,《印象丽江》这块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文化自信心,不仅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加深,外地游客也通过这个神奇的窗口对丽江文化赞不绝口。《印象丽江》的演员、摩梭人耳车东芝告诉记者,“我从前只会种地,感觉抬不起头来,现在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是大明星了!一想到我们的摩梭文化给那么多人带来欢乐,我就挺起了胸膛。我会努力演下去,会把本民族文化保护好。”

      责任编辑:张 云

版权声明:
中国国情在线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发布或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gqdtck@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