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莲池》
——访文学前辈、资深编辑苑纪久
记者 蔡华
苑
或许是由于职业的关系,苑老师历来都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他说,莫言得了这个文学大奖,已经成为轰动性新闻了,成为了社会热点、焦点,各种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宣传,我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就不凑这个热闹了吧,几家媒体打电话来要采访,我都婉言回绝了。他的语气平和中透着坚定,态度很认真。
要是别的媒体记者,面对耄耋老人这种心态也许就知趣地告辞了,但记者当年也是文学青年,特别是还在苑老师主编的《莲池》和《长城》上发表过小说,记者在作家班读书时,苑老师几次去学校约稿、座谈和辅导。有了这层关系,记者就有了软磨硬泡的“资本”。自己这个文学路上开小差的学生没啥好说的,记者就捡有点成就的学生向他介绍,之后又说这个采访与别的如何如何不同,苑老师和莫言的这段经历如何如何有价值,编辑部把选题都定下来了,完不成任务记者如何如何没法交代等等,苑老师就笑了,就不得不点了头。
苑老师对莫言的关注并非因为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莫言是从保定《莲池》走出的作家,莫言的最初五篇小说包括处女作都是他亲笔签发的。莫言一路走来成绩斐然,他一直是很关注的,那是他心底的骄傲。
苑老师回忆说,1979年错划右派改正以后,我就到保定文联工作。由于“反右”前我是在河北省文联做文学编辑,当时河北省的省会在保定,1968年又迁到石家庄了。 这时,我和老同事毛兆晃(莫言作品发表在《莲池》的责任编辑)一起留到了保定市文联。当时里面有一些很有水平的作家、编辑,像徐光耀、张今惠、韩映山、毛兆晃、耿直、钟恪民等。大家酝酿办一本文学刊物,因为保定地区文学底蕴丰厚,历史上有:孙犁、梁斌、徐光耀、李英儒、刘流、冯志、刘绍棠等一大批文学大家都曾在这片热土上活跃着……最后,我们商量决定编辑出版一本文学刊物,取名叫《莲池》。这本刊物发刊以后,先后有莫言、铁凝、申跃中、陈冲、汤吉夫、邢卓等当今文坛上的著名作家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后来有人评价说这本刊物是“小刊物,大作家”,不管准不准确,是有这么个说法。1979年我来到之后,徐光耀负责市文联全面工作,我负责编辑部工作。
出刊不久,责任编辑毛兆晃送上来一篇小说,记得题目是《雨夜情思》,是写一个刚刚结婚不久的少妇在春雨霏霏的夜里思念在海岛当兵的丈夫,文笔流畅,心里描写细腻,很有基础,我觉得可以安排在头条。我问作者莫言的情况,毛兆晃说,是在自然来稿中选的,莫言是本地部队的业余作者。我就要毛兆晃联系住这个“莫言”。毛兆晃是个有经验的编辑,工作兢兢业业,不仅有眼力,对业余作者也热情,有感情。几经修改,作品发表了,1981年第五期,发在了头条,我们给莫言按我们编辑部的高标准发了稿费,大概是70元左右,记不清了。发表时小说的题目变成《春夜雨霏霏》,后来很快知道这是莫言的处女作。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莲池》又为莫言连发了四篇小说,第二篇小说的名字叫《丑兵》,我还写了编者附记,发在该篇小说的后面。
说到这里,苑老师找到那本《莲池》给记者看。这是一篇反映战士生活的作品,一个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年轻战士,他创作的小说投到出版社,经过漫长的等待,在出版社发出约他面谈的来信时,他已触雷牺牲了。杂志为小说配了插图,苑老师的“编者附记”附录如下:
作者莫言,是驻军某部的一位年轻战士。本刊去年第五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得到读者的好评。这一期的《丑兵》写得也不错。作者熟悉兵的生活,对解放军战士洋溢着深情厚爱。其作品的特点是:感情真挚,笔调细腻,语言明快。写作技巧虽然还不很纯熟,但态度是认真的,用力的。如不懈地坚持下去定会写出佳作。
苑老师继续回忆说,对这位我们发现的文学新人,编辑部格外重视,几次请他过来参加座谈会、开研讨会,还有改稿会什么的,毛兆晃编辑还带他去白洋淀体验生活。当时这小伙子给人感觉挺腼腆的,不怎么爱说话,我们在背后说,“真是一个‘莫言’啊”。
接下去《莲池》又发了莫言的《售棉路上》、《为了孩子》、和《民间音乐》,其中《售棉路上》被天津的《小说选刊》选登,《民间音乐》得到了作家孙犁的赞赏,并写了评论。这在当时,对一个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成绩了。这时的莫言可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次,是81年还是82年,记不大清了,正当我们为发现莫言这棵好苗子而美滋滋的时候,编辑毛兆晃下部队回来带回一个不好的消息,说莫言有可能要从部队复原,回到山东农村老家去。我一听挺着急。毛兆晃说我们好不容易发现和培养了一个好苗子,回到农村会不会被埋没了,能不能想点办法。我说,把我们发的五篇作品都带上,把评论莫言作品的文章也带上,到部队给他说说情去。于是毛兆晃就带着杂志坐车去团里给莫言说情,说服部队尽量留住这个人才。
也不知编辑部的说情是否起了作用,总之,莫言真的没有复原,过了不久就提了干,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我们忐忑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80年代初文学热,诗人、作家备受社会关注。从1984年开始国家为培养年轻作家在一些大学里特设青年作家班,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入学。这对于那些初露锋芒而普遍没有高等学历的年轻作家来说,是一个机会。当时莫言很晚才知道军艺成立文学系面向全军招生的消息,当他到军艺时,报名已经结束。莫言说:“我能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这还得感谢河北,军艺文学系的主任徐怀中先生就是河北人,是他给了我参加考试的机会,并最终录取了我。”当时,莫言把刊有小说《民间音乐》的那期《莲池》和孙犁先生写的点评,徐主任看了小说,又看了孙犁的评论,便对系里的干事说:“这个人文化考试即使不及格,我们也要破格录取他。” 结果,莫言以优异成绩被录取,网上有这方面报道。
苑老师说,就在莫言报考军艺之前,我离开保定《莲池》,调到河北《长城》大型文学刊物担任主编。我曾告诉《长城》的老编辑王泽震,在保定《莲池》我们发现了一位非常有潜力的青年作者莫言,你要关注他,主动向他约约稿。于是,1984年《长城》杂志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短篇《岛上的风》和中篇《雨中的河》。1984年12月全国第四届作家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莫言与我的同乡、好友著名作家、当时在军艺文学系当教授的冉淮舟一同到会上找到了我,我们互致问候以后,莫言让我代他向《莲池》的毛兆晃等编辑老师问好,并表达对《莲池》杂志的怀念和关心。
苑老师结束了30年前的回忆,颇为动情地说,前不久,就是今年8月份,看到燕赵都市报上有一篇莫言的短文《汉风先生画文集读后有感》,开头几句令他十分感动。莫言开篇写道:“去年年底,在一次会议上结识河北画
苑老师感慨地说,莫言这个人啊人品真好,那时还没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作品那么多,成就那么大, 那么大的腕儿还记得当年那点事,走哪都说。说着,苑老师又翻出一期《文艺报》,打开后递给记者,上面有一首莫言手书的五言诗的影印件:
看罢文学馆
往事到眼前
莲池初起步
长城正登攀
常怀保定府
难忘白洋淀
恩师今何在
思之即泫然
末尾署名是:山东人 莫言。记者查看了一下出版日期,是2009年7月25日。
此时,苑老师不无动情地说,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他还不忘感恩《莲池》,感恩《长城》,感恩编辑,我们这些做编辑的能为有这样的作家,感到欣慰和骄傲啊。毛兆晃老先生前几年因病去世了,九泉之下他听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定会露出笑容的。
采访结束,记者的心不能平静:莫言已然成为或正在成为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一棵参天大树,必定留名史册,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浇灌和培育它的园丁。
走出苑老师的住所,我不由回眸伫立,心里在向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文学编辑们致敬。